【大國工匠】兩絲鉗工——顧秋亮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央視新聞 瀏覽量:3287 2021-06-08
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而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鉗工顧秋亮,也因為有著這樣的絕活兒,顧秋亮被人稱為“顧兩絲”。
1公斤,是深海中1個指甲大小的面積上要承受的水壓。 1 絲,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頭發絲的 1/10 那么細;載人潛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裝配精度,必須控制到幾絲,這樣才能確保 潛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緩沖巨大的水壓。
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顧秋亮。送走了“蛟龍號”,顧秋亮又接到一個新挑戰——組裝中國首個自主設計制造的 4500米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載人球是在俄羅斯定制的,安裝的難度是在球體跟玻璃的接觸面,要控制在0.2絲以 下。 0.2 絲,只有一根頭發絲的 1/50 。用精密儀器來控制這么小的間隔或許不算難,可難就難在載人艙觀察窗的玻璃異常嬌氣,不能與任何金屬儀器接觸。因為一旦摩擦出一個小小的劃痕,在深海幾百個大氣壓 的水壓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潛人員的生命。因此,安裝載人艙玻璃,也是組裝載人潛水器里最精細的活兒。除了依靠精密儀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顧秋亮自己的判斷。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儀器干的活兒,顧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搖晃的大海上,純手工打磨維修的潛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兩絲以內,因此人稱“顧兩絲”。
別看現在的顧秋亮這么牛,當初學徒時,沒少挨師傅的罵。顧秋亮的師傅張桂寶笑稱: “那時候進來的時候還比較調皮,經常罵,有的時候就像說什么呢, 像茅坑里面的石頭一樣,又臭又硬。”師傅們嚴厲的調教讓顧秋亮慢慢收住了心,用最笨的辦法練習基本功。顧秋亮說,10 公分的一塊方鐵,要銼到0.5 公分,就是5毫米,為了這個,他銼了15、16 塊方鐵, 銼刀都用斷了幾十把。一遍遍地銼鋼板,一遍遍地動腦筋琢磨,漸漸的顧秋亮手里的活兒有了靈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檢,“兩絲”的名號也漸漸被叫響了。顧秋亮說:“就像人家跑步拿著一碗水,不能讓水潑在外面。現在我估計大概是0.2(絲),不相信拿頭發來試試。再細的我都能壓住。”
2004 年,“蛟龍號” 開始組裝,顧秋亮和他師傅級的前輩們一起被抽調到這個項目上。而且憑著“兩絲”的功力,顧秋亮被任命為裝配組組長。他們最大的挑戰就是確保潛水器的密封性。“蛟龍號”是中國首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 組裝起來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 顧秋亮他們只能一點點摸索。 時間長了, 顧秋亮兩只手基本上沒有紋路了, 打卡都成問題。剛參加“蛟龍號”項目時,“顧兩絲”名氣大,他原來所在的實驗室一直希望他回去,收入能多一半,這對于他這個單職工、女兒上學急需用錢的家庭來說,能起不少作用。收入的增加讓顧秋亮 也有小小的動心,但最讓他動搖的還是“蛟龍號”的第一次海上試驗。對于極度暈船的顧師傅來說,出海就是對身體極限的挑戰。托付生命的信任,讓顧秋亮留下來。
3000米,5000米,7000米,隨著“蛟龍號” 不斷升級的技術攻關,顧秋亮更是沒有什么時間能照顧到家里。尤其是7000米海上試驗,船剛剛啟航, 他就接到妻子打來的電話。當時妻子被查出懷疑惡性腫瘤,領導都來安慰他,后來查到不是惡性腫瘤,回來后他和妻子哭著抱成一團。工作43年來,顧秋亮感覺最虧欠的就是家人。今年10月份,顧秋亮就要退 休了。最近,已經60歲的他正抽空學開車,打算退休后的時間全部用來陪家人。
目前在中國,深海載人潛 - 3 - 水器有兩個,組裝工作都是由顧師傅牽頭。 4500米載人潛水器或許是他組裝的最后一臺潛水器,載人艙的玻璃裝好了,他還是那么精細,那么專注,反復確認它的安全性。讓人信任一次兩次、一年兩年容易,要一輩子信任很難。 顧秋亮43年來,用他做人的信念, 埋頭苦干、 踏實鉆研、 挑戰極限, 追求一輩子的信任。 這種信念,讓他贏得潛航員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見證了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