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威原創(chuàng)】那個勤奮有為的老板把公司弄破產了
來源:麟威原創(chuàng) 責任編輯:麟威咨詢 瀏覽量:2533 2021-07-13
本文是麟威咨詢的顧問師在實踐中總結的經(jīng)驗,如果喜歡歡迎轉發(fā)到朋友圈,如公眾號轉發(fā)請聯(lián)系授權,歡迎給后臺發(fā)信或郵件交流(lw@szleanway.com)
明朝天啟七年八月,16歲的朱由檢繼承了皇位,成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當家人,就是后來人們熟知的崇禎皇帝。
年紀輕輕的崇禎皇帝奮發(fā)向上積極作為,一改哥哥天啟皇帝一心只做木匠活,不管天下大事的工作作風,短短數(shù)月就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
此時的大明雖然既有內憂李自成,又有外患努爾哈赤,但是朱老板接手的時候戰(zhàn)爭局面還不算太壞。按說,大明公司現(xiàn)在有了勤奮有為的新董事長,局面應該逐漸變好才是呀。然而,局勢不但沒有變好,反而是越來越糟糕,朱老板勤奮了十七年,苦苦支撐了十七年,還是沒有給大明公司續(xù)命,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長朱由檢最終自縊于景山。
為什么會這樣?一天到晚干木匠活兒,寵信宦官的老板能混的好好的,勤奮的老板卻把企業(yè)搞破產了,這不合常理呀。
原因有多重,有天災有人禍,但更主要的原因在朱老板自己身上。一個原因就是他太能干了,怎么能干也成了缺點呢?因為能干的人有個特點,那就是覺得誰都不如自己,按說這也能理解,在大明公司有人不承認朱老板的“偉光正”難道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老板覺得別人都不行,接下來就有兩種思路了,一種思路是把下屬教會教好,如果大明沿著這條思路走下去,估計續(xù)命幾十年問題不大,但是此時的朱老板選擇了另一種思路,他覺得自己的下屬朝堂上的大臣們沒有好好干活兒,不忠不孝。這就讓朱老板行事猜忌刻薄、翻臉比翻書還快,甚至一言不合就殺人,手下大臣沒法與他同心同德共渡難關。朱老板在位17年,前后換過50位總經(jīng)理(內閣首輔),大家位置還沒有坐熱乎工作可能就丟了,誰還對朱老板的事業(yè)上心呢?
朱老板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不擔責任,遇到問題就甩鍋。舉個例子,明軍和后金戰(zhàn)爭中形勢不利,崇禎忐忑不安,暗中派兵部尚書陳新甲去議和,結果走漏了風聲,崇禎立馬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可憐的背鍋俠陳新甲丟官沒命。崇禎老板在臨死前,在衣襟上留下遺書一封:雖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瞧瞧,朱老板認為事業(yè)的失敗不是自己的事,全是手下的錯。
故事講完了,說說麟威顧問的感想。很多企業(yè)內部也和大明公司一樣,取得了好業(yè)績那是領導指揮有方,出現(xiàn)了紕漏就是屬下無能。領導者不愿意思考自身是否有做的不對的地方,遇到問題就找替罪羊和背鍋俠。所以,這樣的企業(yè)有一個典型特征:經(jīng)常進行組織變更。其實,從變更的內容上看,企業(yè)不是為了優(yōu)化流程、提高效率,所謂的組織變更,其實質就是換人。為什么要換人,潛在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領導沒錯,錯的是下屬,是負責做事的人,如果結果不好當然要換做事的人。
在這樣的邏輯推導下,帶來的最大的問題是領導和管理者失去了對自身的反省能力,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即使發(fā)現(xiàn)問題也是“別人”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思路就被禁錮在“人”的問題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不停地“折騰”——不停地換人。因為很多企業(yè)領導總認為只要找到一個能人,自己就可以當甩手掌柜,問題就可以解決??墒?,不管換誰,如果不改善流程,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客戶的滿意,結果都一樣。
說到這兒,我們可以說結論了:領導者、決策者的自省是“精益”的前提,是打造精益企業(yè)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