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鏨刻人生- 孟劍鋒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央視新聞 瀏覽量:2940 2021-09-15
鏨( zàn)刻,是我國一項有近3000 年歷史的傳統工藝,它使用的工具叫鏨子,上面有圓形、細紋、半月形等不同形狀的花紋,工匠敲擊鏨子,就會在金、銀、銅等金屬上鏨刻出千變萬化的浮雕圖案。就在去年北京 APEC 會議期間, 古老的中國鏨刻技術, 給各國元首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在送給他們的國禮中,有一個是金色的果盤里放了一塊柔軟的絲巾,看到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抓得起來,原來這塊絲巾是用純銀鏨刻出來的,而它就出自鏨刻工藝師孟劍鋒之手。
在一個 80 年代的老廠房里, 孟劍鋒和其他技工一起,熔煉、掐絲、整形、鏨刻,從細小的首飾、工藝擺件,到兩彈一星和航天英雄的獎章,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這樣在他們手里誕生了。孟劍鋒手里拿的叫鏨子,敲擊不同的鏨子,就會在金屬上留下不同的花紋,因此,要鏨刻一個精美的圖案,第一步要開好鏨子,每開一個鏨子都是一次創新。
孟劍鋒就曾為了一把鏨子反反復復琢磨了一個多月。讓孟劍鋒失眠的是北京APEC 會議上,送給外國領導人和夫人的國禮。一個像是草藤編織,有著粗糙質感的果盤,里面有一條柔軟的銀色絲巾,絲巾上的圖案清晰自然,賞心悅目,讓人不由得想去摸一下。打磨一把簪子最細處只有頭發絲般粗細為了分別作出果盤的粗糙感和絲巾的光感,孟劍鋒反復琢磨、試驗,親手制作了近30 把鏨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鏡下做了5天,一把細細的簪子上一共有20 多道細紋,每道細紋大約有0.07 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粗細。開好鏨子僅僅完成了制作國禮的第一步,最難的是,在這個厚度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有無數條細密的經緯線相互交錯,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圖案,而這需要進行上百萬次的鏨刻敲擊。這不僅需要下手時要穩準狠,同時又要特別留神,不能鏨透了。上百萬次鏨刻,只要有一次失誤,就前功盡棄。工藝美術不像一些行業,有嚴格的可以量化的指標,有明確的標準,因此,做得怎么樣,除了具備一定的技藝之外,憑的是工匠的感覺、眼力,還有良心。追求極致,這是孟劍鋒給自己提的標準。用銀絲手工編織中國結,所有的技師想都沒敢想,準備用機械鑄造出來,再焊接到果盤上,但是,鑄造出來的銀絲上有砂眼,盡管極其微小,孟劍鋒心里卻怎么也過不去這道坎。
在他心目中, 沒有瑕疵, 并且是純手工, 這才配得上做國禮。 堅持不懈終將天道酬勤 孟劍鋒帶徒弟,先要求他們練習怎么用銼,當年,孟劍鋒剛入廠時,師傅也是這樣讓他開始練習基本功的。就一個重復的動作,孟劍鋒一練就是一年。孟劍鋒當時感覺很枯燥無味,而有著執著勁兒的母親卻讓他堅持了下來。母親教育孟劍鋒說,既然決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下來,不要半途而廢,如果遇到困難就往回退,那就什么事情做不好。如今,孟劍鋒已經是國家高級工藝美術技師,但是他對自己還是有些不滿意, 他覺得要干好工藝美術這行還應該懂繪畫,現在有時間就和愛人一起出去寫生、練素描。
可是,這雙做雕刻、鏨刻靈巧的雙手,拿起畫筆就顯得笨拙了。孟劍鋒說,他已經拜師在學習繪畫,有一天,他一定會拿出一個像樣的繪畫作品,就像練挫平、做鏨刻那樣,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極致。
追求極致中國制造方顯力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孟劍鋒鏨刻的工藝品,沒有人要求它必須用手工打造,但是,在孟劍鋒心里,只要是標注純手工的作品,就不能有一絲虛假,即使沒有人挑戰過,即使雙手磨得滿是水泡,他依然堅守這個承諾。在孟劍鋒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級工藝美術技師的誠實、守信,以及對極致的不懈追求。只有將誠實勞動內化于心,中國制造才能經得起時代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