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威觀點】豐田為什么能降低成本? (下)
來源:麟威咨詢 責任編輯:麟威原創 瀏覽量:1392 2023-06-01
接上篇 豐田為什么能降低成本? (上)
03 生產過剩是最大的浪費。大野耐一曾經警示:"如果對有余力的作業者或者富余的生產線置之不理,一定會多做一些工作,但這樣做,許多浪費就會隱藏起來,也就是說,過多的生產就會產生無法計數的浪費。"
時刻謹記這一警示是必要的,但是到底存在哪些浪費?
從英國的豐田系零部件公司得知,當工人們問起"因為閑著待工所以把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先給做了,為什么不好"時,管理者往往啞口無言。
很多時候,豐田公司內部的人都很難說清這中間的道理。
其實,這些浪費都與"貨幣的時間價值"有關,它們之間是實際損失和機會損失的連鎖反應。
首先,如果不是"待工時就站著","有余力的作業者或者富余的生產線"就會生產出不需要的庫存,就需要這部分材料的進貨資金。
此外,為了縮短換線時間把產品批量加大到所謂的"經濟型",也要提前投下一部分材料款。
批量加大后,機器加工的時間也會變長,真正急需的產品卻遲遲出不來,因此需要進行額外的生產進度管理,而這會產生多余的管理費用。
生產過剩還要增加倉管、防銹等保管費用,如果競爭對手的新產品上市,庫存就會陳舊,商品一旦滯銷,全部相關成本都將難以收回。
還有,如果批量生產中有次品,就不能回收全部成本,進行修補還要再追加支出。
最后,為了填補以上發生的全部損失,還需要一定的流動資金,這又是一項資金成本。
因此,生產過剩實質上是一種"虧損生虧損"的形式,說它是七大浪費之首(其余六項是指等待、搬運、不良品、動作、加工、庫存的浪費),一點也不為過。
在現實中,要讓企業家們普遍認同"生產過剩是最大的浪費"其實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在一般的企業,所有的間接制造費用都要分攤到產品,分攤一般以作業時間為標準。
如果作業時間不充分,就會出現分攤不足,單件產品的成本看上去更高,相應的收益也會減少,而只有完全作業,才會有相對好的成本核算。
因此,這些企業如果采用精益生產,在由按計劃生產轉為按訂單生產的會計年度,利潤會出現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要實施精益生產,就要遙望未來,不能只顧及一時一地的得失,即使最初賬面利潤會下降,只要堅持下去,現金流就會改善,再過一段時間利潤情況也會變好。
04 重視潛在利潤。"生產過剩是最大的浪費"昭示了企業的一種長遠意識,"當前利潤"和"潛在利潤"(即獲取將來利潤的能力)到底哪個更重要?
似乎應該明確地選擇后者。
因為忽視未來的代價是巨大的,就比如整個社會如果只重視當前利潤而疏于人事安排,在一代能工巧匠退休后,技術傳承就會面臨危機。道理雖然如此簡單,很多企業卻還是只能看到眼前的利潤。
事實上,在豐田公司內部,也存在著兩種經營陣容。一種是"自己好,讓下任總經理也好",另一種則主張"在自己的任期內,只要利潤不下降就可以了"。
前者優先考慮潛在利潤,后者優先考慮當前利潤。由于實施精益生產,相比其他公司,豐田內部重視潛在利潤的經營者比較多。
通過對豐田、本田、日產三家汽車企業的財務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重視潛在利潤的價值所在。
2001~2006年,本田的毛利率比豐田和日產高出10%以上(豐田和日產差不多),總資產利潤率也高于豐田和日產,但因為庫存資產的周轉天數比豐田多10天,比日產多1周,其潛在利潤(現金流/庫存資產)值,反而大大低于豐田和日產。
由于大庫存和批量生產的緣故,本田和其他企業一樣,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當前利潤報表,但其資金利用率卻在下降。
這種通過犧牲資金周轉率來增加利潤的做法,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是有效的,但到了經濟衰退期就經不起考驗了。
潛在利潤將利潤概念和生產時間概念有機地統一在一起。重視潛在利潤意味著企業在會計觀方面要具備一種復合思維:為了長遠目標,應該使庫存越少越好,而不是當前利潤越多越好。
上述三家汽車企業的財務資料證明:如果庫存資產的增加額超過了銷售額的總利潤,潛在利潤就會遭受損失。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豐田公司要在新世紀引進"大幅度改善"、"零不良"等突破極限的概念了。
諸如變革材料、聘任臨時工為正式工這樣的措施,效果可能并不會立刻在利潤上得到反映,但這是在積蓄潛在利潤。
一句話,精益生產不是一個簡單的生產方式,它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套理念和方法,需要公司高層、財務和相關部門有效地融合與協調,各生產部門間的相互支持與溝通,以一個整體來推進。
由于精益生產強調領導力的自上而下,只有管理者對精益生產的成本觀有深刻的理解,對潛在利潤充分重視,這一經典的生產方式在非精益的文化圈里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