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威觀點】如何踐行均衡化的精益思維
來源:麟威咨詢 責任編輯:麟威原創 瀏覽量:1108 2023-07-25
本文是麟威咨詢的顧問師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如公眾號轉發請聯系授權,歡迎給后臺發信或郵件交流(lw@szleanway.com)
隨著客戶需求的多元化,多品種小批量的需求已是常態,生產方式的變革已經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踐行均衡化思維,低成本實現準時化生產是克服這一挑戰的關鍵。均衡化生產方式一直是企業管理者追求的理想模型,它是從全局思考,統籌協調全供應鏈準時化的精益思維方法。它將客戶需求的波動沖擊所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并使整體的生產周期縮至最短,達到低成本實現準時化生產的目的。所以均衡化思維的準時化生產方式才是低成本的生產方式。站在企業角度來看,就是要達到每個工作站或流程步驟的工作量是平衡的,實現工序間快速快速流動,從而使設備、人員、場地等資源的的利用率達到最大化或投入最少化。
踐行均衡化的精益思維,實現低成本的生產方式,至少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01 充分認識生產制程中的關鍵工序
對于關鍵工序,絕大部分管理者在企業的日常管理實踐中都能感受或體會到它的存在。一般認定關鍵工序就是產能瓶頸點,這里需求特別說明的是,造成“產能瓶頸”我們需要從兩個維度來認識,一是單位時間的產出能力,這是均衡化思維中實現“總量均衡”的標尺,也是實現工序間在連續的作業時間段實現連續流動的關鍵驅動因素;第二個就是因為訂單結構的變化造成瓶頸工序的產出量下降而出現的結構性瓶頸,這點在很多企業認識或改善的方法是不足的。出現結構性瓶頸的本質是,訂單結構變化實質上是產品生產工藝結構的變化,而生產工藝的實現依賴設備加工工藝的能力,而這種變化帶來的就是某些訂單某些產品只能在指定的某臺或某類設備可以加工,這種不匹配的現象就容易出現結構性瓶頸。在均衡化思維中所提及的“品種均衡”,就是消除訂單結構或生產計劃結構的波動出現品種的不均衡造成的結構性瓶頸。
02 將關鍵工序作為生產計劃的下達點
生產計劃管理部門是制造企業的指揮中樞,是通過信息指令調度實物按序、按量、按時流動的重要部門。將生產計劃下達給關鍵工序下的設備或設備組,從而建立了一個以關鍵工序為計劃下達點的拉動系統,以關鍵工序的需求控制前工序的生產節拍,前工序并盡可能的實現無斷點或少斷點的連續流。這里特別要提醒和說明的是,在實際踐行中,影響工序不能按生產計劃的要求,造成信息流和實物流不同步,難于踐行以合適數量的物料或半成品,在合適的時間流入指定工序生產滿足質量要求的產品,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執行生產計劃指令的生產部門的KPI與生產計劃指令的要求與執指引方向的不一致。比如,在很多企業中KPI體系中,極易混淆“產量和有效產量”,“局部效率和整體效率”的差異。
03 生產制程中設置結構合理的緩沖庫存
在有些生產工藝復雜、流程多、生產周期長的企業,隨著訂單結構的變化,生產瓶頸會因訂單結構的波動,出現動態的轉移,甚至會出現多個瓶頸,同時某些工序短時間內無法改善造成的停滯等待,比如設備故障、工藝難點等,都會受產出能力的波動造成瓶頸。為了保證有效產出,不浪費非瓶頸工序資源造成更多的成本上升,需要有目的的設置緩沖庫存來平抑、緩解對生產的連續性及產出造成的沖擊。當然,不能因為設置了緩沖庫存,就放棄了對制約因素的研究與改善,同時對緩沖庫存的存貨品種結構、存貨量需與后工序的瓶頸需求匹配,需要建立常態化的分析、補庫、減庫的工作,不能簡單粗暴的增加中間在制品庫存!
當然均衡化準時生產的改善策略遠不止上述闡述的幾個觀點,它跟每個企業的生產流程、設備能力、工藝能力等息息相關,需要掌握更多的精益工具、學習更多的精益思維踐行持續改善、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