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舒克:通過精益思想,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來源:網絡稿件 責任編輯:網絡稿件 瀏覽量:941 2023-12-18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工作”的定義。對于我們這一群期盼改變組織架構能帶動改革的朋友來說,除非我們重新把“工作”定義為創造價值,大家當前的努力并沒有取得實質意義的改變。你也許能夠通過不同的商業模式去創造財富,但是如果你想創造真正的價值,讓每個人都能在工作上感到有價值,你就必須了解你的員工每天是怎么工作的。因為精益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圍繞著“工作”。精益實踐就是為企業里每個員工的“工作”創造價值。
如果你想你的員工全心全意地為你工作,既用手又用腦,你就必須想一想,這份工作有意義嗎?能創造價值嗎?還是一種浪費或僅是一份混口飯吃的工作?如果這是雙方的共識,這種單純的錢和勞動力的交易也沒什么不可以。但是如果你想要員工全心投入,就需要把每個人“工作”的目的與現況,以及想要努力的方向連成一線。這時,員工才能全身心地來專注當前的工作。
我不同意近日聽到的一些說法:“我們很清楚員工的‘工作’,目前需要的是改變企業文化”;或者“精益的工具我們都懂,當前需要的是精益文化”,或者以為只要通過培訓,員工就會樂意持續改善的誤知。以上這些想法會導致下面的一些幻想:“我們要把員工動員起來;員工是流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只要任由員工自由發揮,他們就會具有‘主人翁’意識……”
真是這樣嗎?誰決定把咖啡店開在地鐵站邊,每天早上5點開門?誰決定在方圓200英里范圍內只設置一家診所?誰決定把新樓蓋在沼澤地上?誰決定員工的工資值20美元一小時?
每個人每天為了工作來上班:在辦公室,在組裝線,在單元里,在前臺接待處,在建筑工地,在農場等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做心臟外科手術,有些人提供咖啡。精益思想所關心的是:工作的內涵是什么?“工作”需要哪些關注與支持?誰來關注與支持?怎么關注與支持?所以,我們不要高喊口號:“有意義的工作”,“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尊重員工”。如果我們沒有給予“員工”和“工作”足夠尊重的話,這些口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你的“工作”很棒嗎?有意義嗎?或者兩者兼具?如果很棒的工作又有意義的話,當然最理想。但是無論從外表看起來多么光彩照人的工作,其實很多時候并不那么理想。你可以問一下在手術室里站了一天的外科醫生,手術室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很棒呢?
不幸的是,很多人很大程度上把勞動者的地位看低了。舉個例子:組裝線上工作,有人就把它形容為:“不過就是份流水線上干活的工作……”
如果組裝線真的沒有意義的話,那就拿掉好了。這時,作為顧客的女士們,就可能為一個純手工打造,質量不佳的產品買單。大家都知道,手工作坊里主要的工作是不斷的返工調試:這里再削掉一點,哎呀,削太多了,完蛋了,我只能在另外一面再削掉一點了……
我并不是說手工藝不好。我想說的是,既然我們希望有流水組裝線的質量水平,那我們就應該尊重流水組裝線的工作。
基本上講,“制造”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在今天的社會里,制造是全球很大一部分人選擇的工作。在工廠里,無論是手工作坊還是組裝線,也不管是雕刻相框還是裝配方向盤的支架,都是“制造”工作。這是非常有價值,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如果我們以前不這么認為,現在可以重新思考。
那么,就讓我們尊重“制造工作”,提升對這份工作的認知,給予它應有的尊重。同樣地,我們尊重前臺接待員,外科醫生,或者一個馬路清潔工。
精益思想重于對“工作”的思考,重新審視“工作”的意義。因此,一定要從“工作”的目開始。我們經常問: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我們想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作為一個CEO或是老板,因為你想要去解決一個問題,所以你匯集了許多資源,甚至上千的員工,一起來創造價值。
我最近有個沮喪的經驗,我跟一位年輕創業家一起在他的工廠走現場。他解釋說,自己設計的流程與系統非常完美,唯一不足的是他招不到能勝任的員工。我幾乎不相信我的耳朵,再問了一次,他還是重復地說“我們的問題是找不到好員工。”
那是一個挑撿的工作,有些產品沒有被放到正確的箱子里,因為撿東西的員工有時會不小心把零件放進不正確的箱子里。
我們邊走邊談,但很遺憾的是我當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表達方式,去告訴這位老總如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當前的狀況。他認為他的商業模式設計得非常完美,這家公司能夠很快為他帶來巨大的財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售后服務并不理想);但他堅持他的問題是員工。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例子,是不是應該從“工作”來建構業務。先從為客戶提供價值的角度來定義“工作”,認清“工作”的目的是為客戶解決問題。“工作”的設計是要讓工人在任何時間都能完美地完成工作。當客人點了一杯飲料的時候,吧臺的工作人員知道該怎么樣做。當許多不可避免的問題發生時,比如“在這個時段我們從來沒有過這么多客人……”,他/她要知道:(1)怎樣發現問題,(2)怎樣立即采取行動來緩解當前的情況,(3)怎樣想出一些主意,讓下次再面臨同樣問題的時候,情況可以好些,(4)怎樣實踐這些主意做試驗,然后判斷效果。
這里有個訣竅,真正的成果是當事人了解到,同樣的問題以后可能不再發生,但他/她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另外一種問題可能很快就會發生。他們會說:“沒什么,出一個問題,我就解決一個問題,因為新的挑戰總是把事情變得越來越好。”
這里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的突破:與其等待下一個問題發生,他/她覺得還不如去尋找問題!通過學習看待“問題”,把現狀和未來之間的差距當作問題,我們可以把不同的狀況都當成等著要解決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當吧臺工作人員調整煮咖啡的批量時,另一個可能性是直接倒滿杯子。或者,每天生意好的時候調動更多的人手。問題不再是緊急救火,而是把改善當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回到馬路清潔工的事情,參考一下來自于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如果一個人是馬路清潔工,他掃街時應該就像是米開朗基羅在畫畫,或者像貝多芬在譜曲,或者像莎士比亞在作詩。他工作過的地方應該可以讓上帝都停下來說:這里有一個偉大的馬路清潔工,他干得真的很出色。
所以,“讓我們把工作變得更有意義”不是新的看法了。新的想法是怎樣通過精益思想,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