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威觀點】如何解決生產經營中的“不可能三角”?--(三)成品庫存中的應用
來源:麟威咨詢 責任編輯:麟威原創 瀏覽量:664 2024-06-18
今天給大家帶來《如何解決生產經營中的“不可能三角”?》系列文章第二篇 (二)購銷存(PSI)聯動法改善庫存--材料采購中的應用01
備庫點的確定
這里說的成品其實是個不確定的說法,成品可以是直接交付給客戶的產品,也可以是接近轉成成品的半成品,視乎所設定的備庫點不一定,又進一步細分為MTS(Make to Stock)或ATO(Assemble to Order)兩種方式。
前者(MTS)是直接按成品庫存進行補貨,后者(ATO)是按某個半成品庫存進行補貨,接到訂單馬上啟動組裝作業滿足交付。
如果業務場景是屬于不同成品型號間有部分半成品是通用件(共用件),而組裝工序又能敏捷對應客戶需求,那么把半成品庫設為補貨點顯然是更合適的策略。原因主要有二:①半成品既然有一定通用性,那么其呆滯的風險大為降低;②半成品庫存的成本金額要比成品庫存成本更低一些,也有利于企業經營現金流周轉。
02
投產量確定
對于成品的備庫生產,建議先計算好投產量。尤其是自有品牌的工廠,不是等著客戶發來提貨請求,而是對于銷售活動有很強的話語權和主動權。營銷部門是需要策劃活動來助推銷量提升的。
所以在每到了投產點時進行投產量計算,要考慮的因素就要更多一些,以及還需要結合產能負荷情況進行備庫的評審,因為內部生產與外部采購很大的不一樣是,內部產能是有限的,而外部供應對于不少原材料而言可以認為是無限產能。
那么具體在評估投產量時該怎么運作呢?
① 首先需要對產品所處階段進行劃分:通常可以劃分為“新品期”、“增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幾個階段,目的是為了對未來一段時間的銷量能做出更有效的判斷,并賦予不同的階段系數。階段系數的賦予根據不同行業的產品特性會有所不同,更多是根據歷史數據和銷售人員的經驗進行賦值;
② 需要根據歷史數據計算“日動銷”數據(每日動態銷售量);
③要判斷到下一次投產期間,有沒有節假日或營銷活動,如果有需要針對節假日或其他營銷活動溝通活動目標,形成“活動備庫量”。活動備庫量根據活動的規模、以往的歷史數據以及活動目標來綜合評定。
那么投產量=日動銷*目標間隔投產天數*產品階段系數+活動備庫量
03
投產點和安全庫存
投產點和安全庫存的確定跟材料采購的PSI模型原理是一樣,但具體應用還是有幾個關鍵點要略微轉換一下。
①日動銷的采用還需要考慮產品階段,也就是采用日需求=“日動銷*產品階段系數”,這樣作為調節會讓數據更有指導性。
②如之前所述,安全庫存主要是為了應對需求波動和供給波動。這里的需求波動就是客戶需求波動,這點跟材料采購中的應用無異。而在成品補貨的應用中,供給端就是內部生產部,供給異常主要是生產計劃未達和品質異常。通常來說其可控性相比外部都更高一些,所以對于供給波動的評估可以更為樂觀一點。
04
風險評估:庫存水平能接受嗎?
同樣的,根據模型中的安全庫存值、投產量、投產點也能容易評估出平均庫存量(附上生產成本就可以得到庫存金額了)、極端情況下的庫存呆滯量,那么對于該庫存水平和呆滯風險是否能接受呢?如果對該庫存水平不滿意,就要倒推回來修改運行參數了。鑒于日動銷是由客戶需求決定的,作為非可控量,所以也就只能對投產間隔時間、安全庫存進行向下修改了。投產間隔時間縮短意味著更頻繁的切換;安全庫存降低意味著需要有更敏捷的制造系統以應對需求的波動。這兩點要求除了受本身設定好的備庫點影響外,都指向了同一件事:快速切換。
所以要保證交付,同時還要求庫存降低,除了用PSI模型進行控制外,相應的改善活動也務必需要開展起來,才能促進系統能高效、可靠的運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