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威觀點】生產主管必備的改善技能:作業研究
來源:麟威咨詢 責任編輯:麟威原創 瀏覽量:422 2024-09-14
所謂作業研究,是通過對作業者的作業分析、平面布置分析、人和機械的配置分析,工藝流程分析、研究作業者的工作效率,去掉作業中不合理的狀態,清除人和物結合的不緊密狀態和消除生產、工作現場浪費狀態,從而建立起高效率的、合理的、緊密結合的文明生產秩序,向科學方法要效益。
第一步:向工藝流程要效益
將生產過程分為加工、搬運、停滯(儲存)、檢查,并收集好如下信息:
1.各過程的程序、分類、名稱、操作員的分工范圍。
2.加工工序使用的機械、胎模具、工夾具、輔助材料、時間、地點、加工批量的大小。
3.搬運:經何處、搬至何處、誰搬運、用何方法、距離、所需時間。
4.停滯(儲存):儲存多少、幾何形狀、停滯時間、
5.檢查:誰檢查、在何處檢查、檢查內容、使用量檢具、所需時間。
第二步:向平面流程要效益
某企業鍛工分廠原平面流程圖往返路線太長,極不合理,往返距離共有154米。如果將剪床2移動到鍛工車間,整個距離就會縮短106米。
根據產品的工序分析,把大概率的緊前緊后工序在布局上靠近,縮短移動距離,能大為減少搬運浪費以及中間在制品。
第三步:向移動方式要效益
產品在工序中移動的方式對于節約時間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請看下圖,順序移動是干完一批然后移動到下工序,如圖所示,到第四個工序完成,共需要240分鐘,如果變化一下,則只需要114分鐘。加工時間節約了一半。有的企業在生產管理上流程不暢,常常造成“前面干,后面看,前面提前走,后面在加班”的局面。主要就是不會排序,如果改換一下,就會完全不同。
第四步:向動作分析要效益
美國的吉爾布雷斯,他十七歲開始進建筑公司,就發現每個工匠都按各自的操作方法工作。他分析了砌磚動作,把原來砌一塊磚需要十八個動作,減少到五個動作,從而由原來每人每小時砌120塊磚提高到350塊磚,大大提高了工效。
動作經濟原則:
1.能用腳做的就不要用手做。
2.盡可能雙手同時作業。同時開始,同時結束。
3.不要使雙手同時休息,空閑時盡量設法讓它做點別的有價值的操作。
4.盡可能用小的動作去完成,與其用軀干來完成不如用臂、腕和手指動作,手的動作越簡單越好,這樣動作量就會減少。
5.材料和工具盡量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并按照基本作業要素的順序確定適當的位置。
6.基本作業要素的數目愈少愈好。排除不必要的動作,動作距離要最短。
7.把兩個以上的工具結合為一個,或者利用便于取材料和零件的容器,來減少工作量。
8.要想長時間地保持對象物與人的良好結合狀態,就必須利用保持器具。
9.把動作的順序確定下來,以便動作有節奏地、自動地進行。
10.使雙手同時朝著相反方向進行對稱的動作,不可同時朝著相同的方向活動。
11.要利用慣性、重力、自然力等還要盡可能利用動力裝置。
12.為了減輕疲勞,作業點要保持適當的高度。
第五步:搬運大有文章可做
搬運活性指數,也叫搬運方便系數,就是反映物品搬運的難易程度,用0-4的系數來表示。
通過降低搬運難度,減少搬運浪費,增加車間效益。
在咱們車間試運行一下,評論區回復創造了多少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