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威原創】防止內卷?對,推進精益要防止內卷
來源:麟威原創 責任編輯:麟威咨詢 瀏覽量:2966 2021-05-06
本文是麟威咨詢的顧問師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如公眾號轉發請聯系授權,歡迎給后臺發信或郵件交流(lw@szleanway.com)
01
什么是內卷?
新冠疫情以來,世界經濟遭遇重挫。伴隨著探尋發展經濟的新命題,“內卷”這個詞在媒體上突然流行起來。
那么,什么是內卷呢?
1963年,美國人類文化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1926-2006)出版了一部研究印度尼西亞的著作:農業的內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從此,“內卷”進入大眾視野。
格爾茨總結的內卷,就是某文化達到某種形態后,無法自我穩定,也無法轉變為新的形態,只能使自己在內部更加復雜化。
回到精益的概念框架,內卷就是低水平的精益求精。
02
精益推進的內卷化表現
既然內卷是低水平的精益求精,那么低水平的精益求精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呢?結合于自身的經歷,我們發現最典型的表現有2個:
1.追求過程或方法上的精益求精,而不是結果上的精益求精
參觀了行業內某家領先的企業,發現人家的管理真的是精細。對于產品交貨的過程管理,人家是每日管理的,可是自家的企業是按周管理的;對于生產工藝參數,人家是有點檢記錄的,而自家的企業沒有點檢;人家的生產部門是有針對異常的確認會議的,而自家企業沒有……。
獲得了這些信息,總經理回到企業后,要求銷售部門管理交貨的過程管理頻率變更為每天,要求生產部門開始點檢實際的工藝參數,要求生產部門、質量部門和PMC每天召開生產異常確認會議……
干過類似事情的人,不妨回顧一下,你的企業因此變得更好了么?如果變好了,是真的因為做了這樣的模仿么?
我們要冷靜地想一下:我們追求的是更準時的交貨還是更高頻度的過程管理?我們追求的是更高的產品質量還是點檢實際工藝參數?我們追求的是生產計劃按期完成率還是召開溝通會議?
如果我們追求的是前者,就要摒棄這種簡單的錯誤歸因方式,回到三現主義的態度上來,分析導致交貨延遲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產品質量不良的原因是什么,生產計劃完成率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千萬不要簡單地歸因于方法的不同。
精益求精應當體現在結果上,而不是過程,也不是方法。當然這并不是否定上述方法,而是強調方法為結果所用,學習別人長處時要“學其神”更為重要,這樣所“學其形”才變得有意義、有結果。
2.設定目標時忽略外部客戶的期待,回顧目標時又忽略目標的存在
設定目標時忽略外部客戶的期待,很容易理解,就不贅述。關于忘記目標的存在,通過以下總經理和生產經理的一段對話來說明。
-“10月份的生產計劃按期完成率如何?”,總經理問。
-“10月的實際完成率為85.5%,比上個月提升了3個百分點”,生產經理回答說。
-“王經理,干得不錯,有進步呀”。
殊不知,目標是95%。
如果你是總經理,你關注的不應該僅僅是否進步了,同時更應關注是否達成目標。要知道,那些被市場淘汰掉的企業并非是因為沒有進步,而是因為實際進步的速度低于了市場預期的進步速度。
就像筆者在企業做管理時,某位管理職的下屬和我提到現在的90后更難管了,我告訴他說:如果你用管理80后的方式來管理90后,其實你已經趕不上這個時代了。
03
如何防止內卷化
1.追求精益求精應體現在結果上,而不是過程和方法
解決問題或創造價值才是目的,永遠不要迷失在高大上的過程上,特別要在周期較長復雜程度較高的事情。
2.制定目標時采取全局視角
這個全局視角至少應包括4個方面:①承接上級單位(如集團總部)的指導方針;②顧客訴求或行業標桿的水平;③上一年度暴露出來的突出問題;④新的戰略性課題。
3.既推崇持續改善,更要致力于確保達成目標
時刻記得,關注目標,關注目標,關注目標。
并不是說不應該鼓勵進步,但必須要清楚進步替代不了目標達成,也不能為“未達目標”贖罪;不應該以“進步了一點點”的說辭來掩飾沒有達成目標的責任。
4.不要把當前的問題簡單地歸咎于當前的表象,也不要把取得的成績簡單地歸因于過去的行為
這需要深度思考的能力,你需要連續追問Why so?(為什么如此?)和So what(然后又怎樣?)來建立關聯關系。